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化的發展,工程管理的復雜和施工現場的變動等因素都在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必須實現與互聯網、智能軟硬件的融合。曾經傳統的管理手段無法使建筑企業或施工企業做到精細化管理,但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以及RFID等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將徹底改變這一被動局面,讓建筑行業迎來信息化時代。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3月1日聯合印發的《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中就強調了工程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建立完善本行政區域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確保各項數據的完整、及時、準確,實現與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聯通、共享。
施工現場原則上實施封閉式管理,設立進出場門禁系統,采用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電子打卡;不具備封閉式管理條件的工程項目,應采用移動定位、電子圍欄等技術實施考勤管理。相關電子考勤和圖像、影像等電子檔案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通過數據運用分析,利用新媒體和信息化技術渠道,建立建筑工人權益保障預警機制,切實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權益,提高服務建筑工人的能力。
從上面這些文件要求中可以看出,“智慧工地”作為一種嶄新的工程現場一體化管理模式,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一、行業痛點
建筑工程建設這一行業,具有明顯的生產規模大宗性與生產場所固定性的特點,建筑企業70%左右的工作都發生在施工現場,但工地一直存在著諸多痛點,比如安全管理混亂、事故隱患多;難以全面掌握施工現場的工作進度;成本管理不精細、盈虧不清楚;材料管理混亂;工程資料眾多,查找困難等。工程建設的規模越大,流程越復雜,對現場的監控管理要求也更高。在這樣的硬需求下,智慧工程工地應時而生。
智慧工程工地是“互聯網+”理念與傳統建設工程領域的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工程工地圍繞建筑工程現場生產進度、重點設備、人員管理、綠色文明施工等各方各面,充分利用物聯網、傳感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術,對施工現場進行一體化的可視化管理,實現智能化的交互、高效化的工作。由此,無論是建設集團、施工企業還是政府監管部門,都能從中受益,真正實現“安全生產、科學管理、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理念及方針。
二、設備模塊
一整套的智慧工程工地現場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涵蓋了人臉識別、設備監控、場地勘測、智能控制、行為預警等多個層面。
智慧工程工地將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技術植入到建筑、機械、人員穿戴設施、場地進出關口等各類物體中,并且被普遍互聯,形成“物聯網”,再與“互聯網”整合在一起,實現工程管理干系人與工程施工現場的整合。智慧工程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來改進工程各干系組織和崗位人員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確性、效率、靈活性和響應速度。
三、解決方案
智慧工程工地解決方案致力于實現更安全、更高效、更精益的工地施工管理,不論是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現場施工監控,還是行為分析預警,智慧工地在對建筑施工現場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度挖掘的前提下,結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傳感器以及RFID等技術,搭建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接入智慧工地現場VR演示系統、塔機安全監控子系統、便攜式臨邊防護子系統、安全廣播子系統、高支模監測子系統、大體積混凝土測溫系統、視頻監控子系統、無人機監控子系統等一系列子系統板塊,通過移動互聯,實現現場各類情況的數據采集、存儲、分析與應用。從而能夠進行對施工現場的全面感知、協同工作、智能分析、風險預控、數據共享,由此合理解決施工現場管理難、安全事故頻發、環保系統不健全等問題,滿足建筑施工現場精細化管理的業務需求,智能化地輔助項目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以及促進建筑施工行業信息化轉型升級。
智慧工程工地整體解決方案以信息的互聯互通為支撐,集工地安全、質量、進度、材料、人員、環境等多方面管理于一體,覆蓋項目全周期。不僅能夠實現建筑企業與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還能夠通過大數據的行為分析,建立建筑工人權保障預警機制,切實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權益。
上一篇:智慧工程理念在領域行業的具體表現